當人生中只剩下累跟煩...年輕人愛花錢打扮、吃大餐不是奢侈,是在尋找「生存的意義」
撰文者高瑞灃
讓自己用心生活,而不是拚命生存
並非誰都能精緻地活著。很多人出差回來2、3天了,行李還躺在進門的地方,根本不想打開,這是拖;很多人都有喝得微醺爛醉,妝都來不及卸,整個人就昏睡過去,這是懶。
但是,拖和懶並不妨礙我們成為一個擁有儀式感的人,也不妨礙我們一直秉持的「生活就是要沒事找事,處處都要有儀式」的生活態度。
儀式感,說白了不過是做好一些小事。比如買花這件事,心情好的時候買,可以增加愉悅感;心情不好的時候買,可以讓煩惱減半。朋友聚餐,如果有了鮮花的點綴,氣氛也會變得更溫馨浪漫。
又比如出門吃飯,一定要精心化個淡妝,再根據餐廳的風格搭配相應的服飾。也許有人會很不理解這樣的行為,不屑地說:「不就是吃個飯,用得著這樣嗎?」因為他們的標準是怎麼舒服就怎麼穿,衣服能夠蔽體就可以了。
小A和男友小C去一家頗負盛名的西餐廳用餐,結果,穿著拖鞋配短褲的小C被禮貌地攔在門外。小C大怒,抗議侍應生狗眼看人低。小A覺得他太丟臉,拉著他狼狽地離開。
原本的浪漫西餐變成了路邊攤,小A心裡已經夠不好受了,小C偏偏還嘮叨個不停:「出來吃個飯而已,何必窮講究,有那個時間還不如多休息一會。」
小A滿腹委屈,這次是她忙碌了3個月後第一次出門吃飯。在這之前,她每天往返於公司和學校,除了外賣,最常吃的就是肯德基、麥當勞這些速食。她不是喜歡吃這些,只是為了節省時間的不得已之選。
小A日常穿的最多的也是T恤、牛仔褲和運動鞋,只為圖個舒服和方便。但這種長期一成不變的狀態,導致她一度認為自己生活得毫無品質,進食只是為了活著,穿衣僅是為了能夠出門而已。
儀式感的目的是讓人們感覺正在認真生活,而不是蒼白度日。生活的意義需要主觀地賦予,在於如何用恰到好處的行動去詮釋,這是一種生活美學。沒有儀式感的生活,一年365天,除了吃喝拉撒睡和日復一日重複的工作外,毫無期待。這樣的生命是多麼黯淡無光!
正因為小A明白這一點,她才會提前2天預訂餐位,滿心歡喜地期待,精心裝扮自己,認真地對待這頓晚餐。只有這樣,才覺得自己確實是在生活,而不僅僅是為了生存。她選擇這家餐廳也不全是為了品嘗美食,比食物本身更有意義的是,這種不同的體驗帶給她品味生活的滿足感。
小A讀大學時選了一門存在主義的選修課,第一堂課上,老師就和同學們講了這門課最重要的一個理論,她說:「這個世界原本是特別混亂的,沒有任何規則,就算一個人做了一輩子好事,最後死於非命,那也是正常的。」她還說,「雖然很殘忍,但是事物只要存在,就有它的必然性,這個世界的本質是不會、也不可能和你講任何道理。」
而我們尋找儀式感,大概就是為了在這個無情且殘酷的世界裡,讓某段時光或某個場景能夠真實地受控於自己,並且賦予其個人色彩的印記。
人生在世像在一條漫長且黑暗的河流裡不斷地漂泊流浪,我們的未來在哪裡?終點在哪裡?誰能切切實實、清楚明白地知道?可是我們依然只能不問終點地前行,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撞上暗礁,或被逆流無情地捲走,或就地擱淺。所謂的儀式感,也許就是我們於人生河流兩岸建造的那些小燈塔吧!靠著這些燈塔閃閃爍爍的光亮,才能真正體會到真實的自我,確定自己曾經存在過。